教育经历:
2011/09-2014/06,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导师:杜惠兰
2004/09-2007/06,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导师:杜惠兰
1999/09 - 2004/06,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3/04-至今,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研室,教授
2007/07 – 2013/04,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研室,讲师
1.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及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其影响,201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时间:2012.4.18,排名第一。
2.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获奖时间:2015.12,排名第二。
3.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研究,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攻奖时间:2017.2,排名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SIRT1介导的细胞自噬探讨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2021.01-2024.12,56万,在研,主持。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河北省科技厅卫生健康创新专项,2021.6-2023.12,50万,在研,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补肾法靶向KLF4-ceRNA调控糖酵解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及机制,2021.01-2024.12,在研,第3主研人,
河北省科技厅卫生健康创新专项,补肾温阳化瘀方靶向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2021.6-2023.12,在研,第2主研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雌激素介导的NGF调节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18万,已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补肾法诱导KLF4与VEGF形成反馈环路协同调控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结题第3主研人。
河北省自然基金课题,补肾法诱发排卵与PR调节卵泡破裂路径的关系,已结题,第4主研人。
1.Involvement of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type 1/NF-κB signal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osis.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 2020,20(4):3269-3277,通讯作者。
2.Effect of Bushenwenyanghuayu decoction on nerve growth factor and bradykinin/bradykinin B1 receptor in a endometriosis dysmenorrhea mouse model[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35(2):184-191,第一作者。
3.温肾化瘀法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BK及PGF2α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20,31(5):1152-115,通讯作者
4.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TRPV1及其致敏因子NGF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6):717-723,第一作者。
5.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BK/BKB1R、PGF2α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10): 879-884,第一作者。
6.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0,28(06):857-863,第一作者。
7.NGF、TRPV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疼痛的关系[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01):76-80,通讯作者。
8.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周期研究及组织形态学动态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03):17-21,通讯作者。
9.补肾温阳化瘀方对肾阳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FoxO1介导的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1,29(04):417-427,通讯作者。
10.Involvement of bradykinin and bradykinin B1 receptor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Exp Ther Med. 2021 Nov;22(5):1240. 通讯作者。
《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学》、《医学论文写作》、《女性生殖与避孕》
1.黄帝内经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月,编委
2.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题库(中医学题库)ISBN978-7-89456-791-8中《中医妇科学》,2019.12,参编。
3.妊娠期中西药物用药禁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编委。
2019级,1名,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级,1名,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级,2名,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级,2名,中西医结合临床
杜惠兰、陈景伟、马惠荣、段彦苍、范丽洁、孟鑫、李颖、安铭立、李颖
无